有天賦卻不肯努力吃老本
很努力卻沒有匹配的天賦
你選哪一個呢?如果是你的孩子呢?
兒子最近面臨到的是上國中後突然難度陡升的數學,
用國小那套讀書方式已不管用,
開始體會到數學不會就是不會,
花了大把時間但觀念仍不紮實、也不夠通透,
連基本的題目都需要反覆講解和練習才能勉強過關,
更別提那些具鑑別度且題目靈活的素養題了。
終於在面對一連串挫折下,他留下難過的眼淚,
他說「明明都花了這麼多時間,怎麼還是有讀和沒讀都一樣」
我內心想法有很多
擔心:這才國一上而已,一堆更難的還在後頭,這樣以後怎麼辦
心疼:他真的很努力也很在乎,為什麼事與願違,自信心受打擊
誠實:我過去看過太多厲害的數學天才,他真不是這塊料
放下:反正才國一而已就算了吧,兒孫自有兒孫福啊
羨慕:那些學覇孩子們也太強了吧!天生神力!事半功倍!
用同樣年紀的學習狀況比起來,(但我不會真的拿兩個個體相比)
妹妹的數學就比較強,點一下就懂,
卻有個不太好的壞習慣:不肯耐住性子做練習,做一兩題就開始發懶,
明明以實力可以快速搞定的事情,卻要拖到最後一刻。
求學時期都有聽過這樣的評價「他很聰明啦,只是不認真,如果認真起來就不一樣了」
但現實是... 年紀小時還能靠小聰明撐住,
等到有一天,會發現天賦其實並不能帶你走那麼遠,
而且那一天,你還會發現世界上比你有天賦的人不計其數,
然後最可怕的是許多天賦滿點的人,居然還比你謙虛認真。
回到開場的疑問,
其實就剛好是兩個小孩的縮影。
若以棒球來比喻的話,
有一個小球員從小開心學棒球,很單純很快樂,
然後有一天他自己發現打得不錯,大人們也稱讚他是走這行的料,
他就開始往棒球專業的道路前進。
他訓練會小偷懶,但是憑藉著一點天份,還是能維持一定先發水準,
反倒身旁隊友來來去去,因為體格不夠、技巧不足等總總原因而被無聲淘汰,
直到畢業他依舊是全隊強者,理所當然踏進了職棒殿堂,
在那裡,他開始感受到”人外有人“,
那些曾經在他身上的光環都轉向其他隊友,自己變得很平凡,
而且這才剛開始啊,能撐得過今年嗎?能登上一軍嗎?他感到懷疑,
他開始領悟到要再繼續往前行的話,天份和努力缺一不可,
那個恣意揮霍天份的少年,一抬頭,殘酷發現自己的天份長出天花板。
回到現實場景,
兒子看著那張錯誤連連的數學考卷,
爸爸生動的拆解數學題型和巧妙解題,眼神散發光芒,
不禁想「奇怪?怎麼兩個孩子都沒遺傳到數學天賦?」
但是又想起不久前看過的一本書,這本書真的打破我的舊思維,
過去的經驗教育我們「天份是某種技巧和興趣」,
例如很有舞蹈天份、很有語言天份、很有運動天份,
於是乎,沒什麼才藝技能的孩子,就是和「平庸」畫上等號,
然後再用正面的「勤能補拙」包裝,告訴大家不要放棄治療。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定義這麼侷限嗎?
書中的觀念寫著...
「天賦」指的是「輕鬆不費力的情況下,比別人做起來更擅長的事,自己能持續進步的事」
廣義來說可以是一種心流狀態或一種特質,
「善良」、「認真」、「傾聽」、「熱情大方」、「正義正直」都可以是任何一個人的天賦,
換句話說,天份不只是hard skill,更可以是soft skill,珍貴程度不相上下。
狹隘的天賦是比較級的,所以人們會說「小明鋼琴彈得比較好」、「小華數學學得比較快」,
可是我們會斤斤計較「小明的善良比小華好」「小明的熱情比小華快」嗎?
不會吧,這也太搞笑了,
所以才會強調天賦是自己也能持續進步、處在一個很棒的正能量狀態。
在這樣的定義之下,
我們看到了!兒子的天賦不在數學,反而是「resilience恢復力」!
他確實很難過,但很快自己腦補籃球/棒球運動員的勵志故事,鼓勵自己,
然後擦乾眼淚、又默默拿起考卷訂正,
聽不懂的就再問一次,再訂正還是寫錯,那就再來一次、再來兩次...
這種能力其實很強耶,很多人活了一輩子都不見得做得到耶!
長大後會面對更多的挫折和無奈,
長大後會面對更多比數學更難解的難題,
但是這種「誠實面對自己很努力卻無法一次成功;但又能夠自己站起來、為自己加油打氣」的天賦,可能比數學天份更實用。
我想到龜兔賽跑的故事,
速度天份的光環永遠在主角兔子身上,只可惜不努力,
讓勤能補拙、努力不懈的烏龜,最終優先到了終點,
但假設在這個故事中,
這隻兔子如果沒有偷懶休息,那麼他將會遙遙領先,
下一步會去參加動物界的奧運田徑、發光發熱,
這樣烏龜還有戲嗎?
當然有的,因為烏龜也有它獨一無二的天賦,
他能夠一步一步穩定往前進,而且從不覺得痛苦勉強,
終究會在某一個賽道中展現強大特質的。
天賦是老天給的禮物,
努力是我們該做的事,
天賦加上努力,才能走得遠,
做為父母,我期許自己...
用更寬廣的視角,挖掘並肯定孩子的天賦,
用更包容的心態,體諒孩子的短版,
用更積極的步調,鼓勵做任何事都不要馬虎,一起努力看看
以上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