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6

天賦。有感。

有天賦卻不肯努力吃老本

很努力卻沒有匹配的天賦

你選哪一個呢?如果是你的孩子呢?


兒子最近面臨到的是上國中後突然難度陡升的數學,

用國小那套讀書方式已不管用,

開始體會到數學不會就是不會,

花了大把時間但觀念仍不紮實、也不夠通透,

連基本的題目都需要反覆講解和練習才能勉強過關,

更別提那些具鑑別度且題目靈活的素養題了。


終於在面對一連串挫折下,他留下難過的眼淚,

他說「明明都花了這麼多時間,怎麼還是有讀和沒讀都一樣」


我內心想法有很多

擔心:這才國一上而已,一堆更難的還在後頭,這樣以後怎麼辦

心疼:他真的很努力也很在乎,為什麼事與願違,自信心受打擊

誠實:我過去看過太多厲害的數學天才,他真不是這塊料

放下:反正才國一而已就算了吧,兒孫自有兒孫福啊

羨慕:那些學覇孩子們也太強了吧!天生神力!事半功倍!


用同樣年紀的學習狀況比起來,(但我不會真的拿兩個個體相比)

妹妹的數學就比較強,點一下就懂,

卻有個不太好的壞習慣:不肯耐住性子做練習,做一兩題就開始發懶,

明明以實力可以快速搞定的事情,卻要拖到最後一刻。

求學時期都有聽過這樣的評價「他很聰明啦,只是不認真,如果認真起來就不一樣了」

但現實是... 年紀小時還能靠小聰明撐住,

等到有一天,會發現天賦其實並不能帶你走那麼遠,

而且那一天,你還會發現世界上比你有天賦的人不計其數,

然後最可怕的是許多天賦滿點的人,居然還比你謙虛認真。


回到開場的疑問,

其實就剛好是兩個小孩的縮影。


若以棒球來比喻的話,

有一個小球員從小開心學棒球,很單純很快樂,

然後有一天他自己發現打得不錯,大人們也稱讚他是走這行的料,

他就開始往棒球專業的道路前進。

他訓練會小偷懶,但是憑藉著一點天份,還是能維持一定先發水準,

反倒身旁隊友來來去去,因為體格不夠、技巧不足等總總原因而被無聲淘汰,

直到畢業他依舊是全隊強者,理所當然踏進了職棒殿堂,

在那裡,他開始感受到”人外有人“,

那些曾經在他身上的光環都轉向其他隊友,自己變得很平凡,

而且這才剛開始啊,能撐得過今年嗎?能登上一軍嗎?他感到懷疑,

他開始領悟到要再繼續往前行的話,天份和努力缺一不可,

那個恣意揮霍天份的少年,一抬頭,殘酷發現自己的天份長出天花板。


回到現實場景,

兒子看著那張錯誤連連的數學考卷,

爸爸生動的拆解數學題型和巧妙解題,眼神散發光芒,

不禁想「奇怪?怎麼兩個孩子都沒遺傳到數學天賦?」

但是又想起不久前看過的一本書,這本書真的打破我的舊思維,

過去的經驗教育我們「天份是某種技巧和興趣」,

例如很有舞蹈天份、很有語言天份、很有運動天份,

於是乎,沒什麼才藝技能的孩子,就是和「平庸」畫上等號,

然後再用正面的「勤能補拙」包裝,告訴大家不要放棄治療。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定義這麼侷限嗎?

書中的觀念寫著...

「天賦」指的是「輕鬆不費力的情況下,比別人做起來更擅長的事,自己能持續進步的事」

廣義來說可以是一種心流狀態或一種特質,

「善良」、「認真」、「傾聽」、「熱情大方」、「正義正直」都可以是任何一個人的天賦,

換句話說,天份不只是hard skill,更可以是soft skill,珍貴程度不相上下。


狹隘的天賦是比較級的,所以人們會說「小明鋼琴彈得比較好」、「小華數學學得比較快」,

可是我們會斤斤計較「小明的善良比小華好」「小明的熱情比小華快」嗎?

不會吧,這也太搞笑了,

所以才會強調天賦是自己也能持續進步、處在一個很棒的正能量狀態。


在這樣的定義之下,

我們看到了!兒子的天賦不在數學,反而是「resilience恢復力」!

他確實很難過,但很快自己腦補籃球/棒球運動員的勵志故事,鼓勵自己,

然後擦乾眼淚、又默默拿起考卷訂正,

聽不懂的就再問一次,再訂正還是寫錯,那就再來一次、再來兩次... 

這種能力其實很強耶,很多人活了一輩子都不見得做得到耶!

長大後會面對更多的挫折和無奈,

長大後會面對更多比數學更難解的難題,

但是這種「誠實面對自己很努力卻無法一次成功;但又能夠自己站起來、為自己加油打氣」的天賦,可能比數學天份更實用。


我想到龜兔賽跑的故事,

速度天份的光環永遠在主角兔子身上,只可惜不努力,

讓勤能補拙、努力不懈的烏龜,最終優先到了終點,

但假設在這個故事中,

這隻兔子如果沒有偷懶休息,那麼他將會遙遙領先,

下一步會去參加動物界的奧運田徑、發光發熱,

這樣烏龜還有戲嗎?

當然有的,因為烏龜也有它獨一無二的天賦,

他能夠一步一步穩定往前進,而且從不覺得痛苦勉強,

終究會在某一個賽道中展現強大特質的。


天賦是老天給的禮物,

努力是我們該做的事,

天賦加上努力,才能走得遠,

做為父母,我期許自己... 

用更寬廣的視角,挖掘並肯定孩子的天賦,

用更包容的心態,體諒孩子的短版,

用更積極的步調,鼓勵做任何事都不要馬虎,一起努力看看


以上有感。
































 

2023/6/11

比比10Y & 妹吉9Y

學期末了,來紀錄兩位的這個學年吧。

幸福的小學生涯又過了一年,突然也有點感傷,有人說是因為父母的第二童年也快過完了。


升上四年級的比比,開始變得成熟一點,

自律性有漸漸拉進來,開始有規劃時間和提前作業的概念,

為了每天能夠玩,也開始能先把功課做完,我回家就可以直接檢查,

當然還是有很多時侯的耍懶耍廢、把一件可以一小時做完的事做成五小時,

但是10歲的人大多就是這樣唄,至少有看得到進步軌跡啦。

四年級花最多時間的事一定就是棒球了,

正式成為U10的穩定先發,主要是游擊手、偶爾是投手,打擊大約在中後棒次,

每週六從早練到晚、每週日幾乎都有比賽,寒暑假也密集訓練,

這當中的心酸血淚史和成長史都可以寫成厚厚一頁,

棒球本來就是高失敗機率的運動,揮十次棒中,大概有7-8次會以失敗收場,

棒球本來就是團隊運動,一個人成功、另外八個人煮粥,也會是一盤散沙,

比比剛開始很在意自己能不能上場、終於把握上場機會都畢恭畢敬敬禮,

漸漸開始很在意自己上場後的表現,只要一不如意,就是在場上擺臉色、做動作,

其實滿沒品的,暴戾之氣發洩在球場,也被列為「哭氣組」一員,愛哭又愛生氣,

直到最近才開始比較以團隊為重,會因為團隊得分而很開心、會因團隊失誤而氣餒,

雖然還做得不是很好,偶爾還是會在場上直接發脾氣、找理由,

也無法在逆風時頂住壓力、調整節奏、甚至幫助隊友穩定軍心 (算了~很多大人也不會)

但是還是看得出來這一年心態上的成長,

這就是棒球教會他的事,而且還有兩件正向思考的事,

其一,他在乎勝負,這種在乎能轉換成進步的動力 (總比“隨便無所畏”要好)

其二,一次又一次失敗中,不曾放棄,找到一個充滿熱情專心致志的事 (也比我好了)


妹吉的三年級十分精彩,

剛開始分班時,我還記得她當時期許自己能成為受歡迎的人,

那是因為在低年級時好像比較安靜、沒有太有存在感,但她明明是活潑底的人,

我想這一年看著她交了許多女生朋友、也認識班上一些男同學並有互動(但不是朋友),

她的期許是100%達成了!

學習態度倒是退步了,不知道是不是導師比較鬆散的關係,或班上學習風氣,

我覺得妹吉變得愛拖延、很被動、對功課和成績的要求也降低,

我沒有要求高分,但我希望她還是保有主動學習的心態。

和比比不同的點是,妹吉學習才藝比較多元化,興趣也很廣泛,

桌球練個強身、鋼琴練個怡情、跳舞練個韓國女團的流行追逐,

她都能至少維持穩定前進的軌跡,雖然都不是很專精,但至少熱情還是很全方位的,

桌球從全家最爛,變成全家第2強,沒錯!輕鬆贏過媽媽!與比比不相上下!

鋼琴從單手,練到現在芬貝爾、哈農、鋼琴小曲集等,譜也越來越複雜了!

跳舞應該也是花最多時間的,我們家已經被KPOP長期洗耳了,

她時不時也會對著電視的反射跳舞,重點是她跳得滿不錯的,

除了參加大型專業舞展而帶來相當程度的進步之外,

我覺得妹吉更可愛的是「敢秀」,她在台南親戚還教大家排舞,非常受歡迎呢!


期許他們 - 健康、快樂、進步!

找到有興趣、會在乎的事情,

學會付出和努力、學到如何面對挫折、嚐到成就感的喜悅,

在國小的這個階段,人格養成是最重要的,加油喔!我親愛的孩子們!



 



2022/9/11

比比9Y7M & 妹吉8Y4M

來紀錄一下小吉吉們最近的進步,來聊聊他們的才藝吧!

比比,棒球小子 a.k.a 小說家

妹吉,韓國女團 a.k.a 鋼琴手


對於小孩要學習什麼樣才藝,我們一直是抱持著開放的心態,

鼓勵多去嘗試,但有心嘗試後就要努力撐一段時間,

但撐了一段時間後如果發現不行或是想換別的,也就毅然停下來,

畢竟也要讓他們知道學習資源是有限的。


比比的棒球夢是從一場MILO公關票的樂天比賽開始的,

從一剛開始毫不抱期待、還想窩在車上睡覺不下車,

到後來整個眼界大開、整個晚上停不住興奮的嘴巴,

很幸運的是就讀的國小,剛好是過去的棒球名校,也遇到一群熱心的家長有意重振棒球隊,

在有同儕互相鼓勵影響的情況下,加入了學校棒球隊,

第一次只敢報半天班,還怕太累,結果欲罷不能,再下一個學期就報整天班,

說實在我非常佩服,從8點到5點,無論晴雨都堅持下去,

比比從一個害羞坐在板凳的小小兵球員,慢慢地敢和大家打招呼聊天,

球技也越來越進步,進而升格成U8、再來是U10的小球員了,

不敢說多有天賦,但真的是有異於常人的熱情,

不只練習日,幾乎星期一到星期日,一有空就想揮棒、就想丟球,

在家裡在腦海裡總是幻想著一場又一場的球賽,和自己精彩的PLAY  :p 


但我更欣賞的是棒球隊和教練團的理念「態度,決定一切」

我期待比比不只是球技和體能上的進步,

而是從中獲得面對挫折的能力、在乎想要獲勝的意志、團隊優於個人的團隊精神,

這些無形中的東西都是現代小孩在一般環境比較難養成的,

雖然他的脾氣還要再練練,但是我相信是會越來越好的!


另外他還有一項潛能,尚在開發中,

那就是「可能」些許遺傳到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比起妹吉,比比比較可以耐著性子看完一本充滿文字的書,

也比較開放的去看各式各樣的書籍,

寫作的養份真的要靠的是多閱讀,

像他之前看屁屁偵探,就覺得有趣而已,

開始看福爾摩斯偵探小說簡易版後,居然自己也動筆寫起了偵探小說呢!

或許是沒有太多俗套的洗禮,反而可以從一點點的仿作中,看到更多的新意,

例如很快知道兇手(不拖泥帶水)、或是很快說出問題點(不賣弄關子),

同時也保有一個9歲小孩對於世界的天真,是非善惡非黑即白,相信人性本善。

(對了,最近還迷上拉拉熊,好萌喔)

在9歲成功完成人生第一部偵探小說,大概有4000多個字,共4集,筆名羽毛,

我真心覺得寫得很不錯,

而且剛好呼應媽媽我本人最近看的「村上春樹-身為職業小說家」,

在這個世代願意寫長篇、願意看長篇的人或許會變少,但至少有棟小種子正在發芽。


受到比比的影響,妹吉也加入了寫作行列,

只能說兩個人的風格迥異啊,一個是緊張命案的偵探小說,一個是充滿可愛泡泡的小品,

文章名叫做「小紅玉愛貓咪」、內容還是著重和可愛的貓咪群互動上,

就是一部非常妹吉 style的作品~ 


而妹吉的天份更展現在跳舞和音樂上面,

每次想到這裡,就還是很感謝老天爺給我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

能夠養出很不一樣的特質來,有非常多的體驗和認識。

數一數,妹吉從去年學鋼琴到現在,扣掉中間疫情的話,已經滿一年囉,

一剛開始是小吉吉們兩個人一起學的,但很快妹吉進度就超越了,興趣也比較高,

所以後來比比就自動放棄了 (算是第二次放棄音樂,之後就等他長大自己看著辦吧)

雖然中途也有些小瓶頸或不順的地方,但是天份和興趣總是帶她過關往前進,

不過我們也一直教育她「練習,才是一切的根本」,

因為姑姑是音樂系的,她說在學音樂的道路上完全是不缺天才的,

可怕的是這些怪物天才又比一般人更努力更持久,

妹吉需要鍛鍊的是她的心態和學習方法,不能一直仰賴本身的小聰明,

畢竟,天份不會帶我們走得太遠的,

總有一天當難度變強的時候,有聰明的方法和伸縮的彈性才能走得夠遠夠高。


而K-POP Dance Soul算是今年最大的亮點了,

幼稚園時妹吉一直接觸的是芭蕾舞,因為喜歡穿芭蕾舞裝,所以她也滿開心的,

但真正讓我看到她對跳舞停不下來的熱情洋溢,

是意外聽她朋友媽媽介紹去 Dance Soul之後,

有別於芭蕾舞的優雅,她更喜歡韓團女團的快和重的節奏,

也開始對韓國女團、歌曲等等如數家珍,比我都還懂,

甚至燃起學韓語的興趣,就算是空耳,但很厲害也能捉得滿準的而且記得起來,

其中最愛的女團就是 Black Pink,而最愛當中的 Jenny,覺得她很酷。

剛好Dance Soul在後疫情,要在10月舉辦睽違兩年的年度舞展盛事,

我們也幫妹吉報名,說真的...起初她的年紀是是小的、舞技也是不如人的,

但蕭蕭老師(專業認真又懂兒童教學的老師)本著一顆鼓勵善良的心,全員錄取,

真的非常幸運有加入這個額外的小小女團練習,

因為短短幾個月的密集練習,加上老師的要求比一般上課時高,

妹吉的進步十分明顯,除了要記舞步之外,還要學習走位和表情管理,

每次跳兩小時,休息時間加起來大概只有5分鐘,對體力也是種考驗,

但是喜歡的事做起來就是不累,從來沒聽過他們在練球和練舞時喊累!

(比起來,我上班下班都在叫累,所以反推就是我在做不喜歡的事啊) 


總之,到了中年級,才藝也不是多多益善,

畢竟家長的時間和荷包總是有限的,

所以小孩本身的興趣驅動就變得非常重要,

而興趣除了本身喜歡之外,同儕的力量和哪裡可以獲得更多成就感,也扮演重要角色,

我們雖然該盯的會盯,但也不希望帶給他們過多壓力,或要求一定要達到怎樣,

反而是給予更多肯定,而且肯定的是行為本身、不光只是成就而已

期待這些才藝學習能為他們的童年帶來一些正向影響和印象深刻的核心記憶~



2022/6/26

[40而不惑] 01 舒適圈

30歲要跨出舒適圈

40歲則要找到舒適圈


我們總在教育年輕人要積極走出舒適圈,

永遠要挑戰自己的極限到哪裡,不然會太過安逸鈍化,

但40歲之後,大概人生也過了快一半,

對於自己的能力和現實的能耐也非一無所知了,

所以更喜歡這句話「40歲後要開始找到自己的舒適圈」,

無論是事業、或是人際關係都是。


現實總是殘酷的,人生常有不勞而獲的,

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付出3分心力卻總能得到7分的成果,

或許他找到天命、或許他掌握方法、或許遇到賞識的老闆、也或許他就是多點幸運,

但總是讓其他付出7分心力卻事倍功半的人,覺得洩氣,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比較得心應手的領域,

每個人也都有那個「自己可能不是這塊料的」處境,


所以對我而言,找到舒適圈,不等於懶惰或躺平,

反而是需要經過一段摸索期,然後非常了解自己的情況下,

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行和不行 (且與興趣和經歷無關),

惟有找到這樣的舒適圈,才能全力衝刺,

在更有限的時間享受更大的成就。


舒適圈除了事業職涯之外,我自己也擴大到人際關係,

人與人的相處,有些情感需要費心經營,有些情感卻自然而然維持,

年輕時商學院的教育要積極經營人脈、積極活躍社交圈,交些很酷的朋友,

或是年輕時下班了也要和同事 hang out 顯示自己work hard and play hard,

或是要計較愛情中你付出多少、我得到多少,誰比較愛誰好像就吃虧了。

40歲後,時間會沖淡或昇華很多關係,

真正留下的不見得是當年最濃烈的,卻是那些相處起來很自在的,

不用刻意去討好誰、

也不用過度剛正不阿而不去討好誰,

對於淡了的關係覺得有些惆悵但也不覺得後悔,

就是在一種很自然的狀態找到自己人際的舒適圈。



我達到這個境界了嗎?

嗯...仔細想想還沒。到底我的超級舒適圈在哪呢?











40而不惑

在39歲的年紀,寫給不久後會遇到的40歲的自己,

40歲有很多人生觀或想法的改變,想把它們都客觀地紀錄下來,

我的人生可能沒那麼豐富,也可以聽聽別人的故事,一起摻和著變成一首生命之歌。


40歲的獨處。

40歲的社會融入。

40歲的工作。

40歲的家庭。

40歲的友誼。

40歲的愛情。

40歲的舒適圈。

40歲的金錢觀。

40歲的健康觀。

40歲的興趣天命。


要從哪一段開始呢?寫了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