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本以為dider隨便說說的片名 是部搞笑片
沒想到是自己沒眼光忽略了這部難得的國片
導演是陳芯宜 聽說另一部作品是「我叫阿銘啦」 改天找來看看
為什麼會突然轉變想去看這部電影?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導演Blog的一篇文章...
她感嘆這是最後一天的全省戲院上映(才上映兩週就下片),
為什麼大家這麼努力的心血,但是連個播出的機會都沒有...
身為國片人的我,當然一定要熱血用行動支持一下的啊!!
而這也是我第一次參加電影+座談會,感覺滿有趣的,
尤其在學者這種小電影院,更顯溫馨,好像教室一般大家聊聊天。
老實說,流浪神狗人是不錯啦,不過我覺得還不到我心目中超級好看的地位,
也就是還不像陳玉勳導演的「熱帶魚」帶給我的久久不能言語...
優點是他把國片拍得算有質感,幽默中有深度,從鏡頭、選景到音樂,都有特色,
缺點是有些演員稍嫌生硬,結尾較弱,難逃國片較鬆散、難有一個主軸支撐的宿命。
電影以三組人馬為各自出發點。
一對感情淡逝的夫妻,因為孩子的猝死,使得雙方更加不諒解彼此,
一對原住民夫妻,爸爸因逃避現實而酗酒,媽媽熱中於參加抽獎,
女兒是散打搏擊選手,一心想要藉此保送大學、改變宿命,
一對有緣相逢的偽父子,大人是載著神明車到處參加廟會活動、期待換新義枝的樂天派,
小孩則是天生流浪在外的聰明小偷。
這樣的人有怎樣的特質呢?這些看似不相干的人又怎麼會相遇呢?
而這就是導演巧妙帶出主題的地方了 - 流浪的神、流浪的狗、流浪的人。
為了閃避流浪狗而發生的一場意外車禍,讓這些人的生命有了巧妙的牽連,
也間接影響了他們未來的想法和生命:
夫妻開始有了好久沒有過的一段談話,坦承了自己的害怕、坦承了自己尚未準備好,
原住民女兒回到部落老家,一心想表現給女生看的爸爸卻又喝醉,他們還有一段故事吧!
偽父子趕不上廟會,原本要拿來裝義枝的錢只好拿到賠給廟方,但仍不改其樂天知命。
電影中最有趣的部分就在於神、狗、人的對比,
[流浪神]
丈夫花時間拜佛、甚至上網購買線上拜佛貢品,但卻沒有時間放下工作陪伴家人,
妻子尋求心靈慰藉而接觸基督教,丟掉了神像,但最捨不得丟棄的還是丈夫送的佛手,
原住民爸爸一心信仰基督教,卻在最後「神掉了」也捐了油給佛祖,
他祈求的其實只是女兒可以看到他的認真戒酒,管祂耶穌看不看得到,
裝義肢的大人總是幫那些斷手斷腳的被丟棄的神像做修補,像是在幫助自己,
他的神明車上的籤永遠是「吉」,幫助別人嘛~
小偷小男孩偷了一堆符身符來增加福氣,因為他認為自己是個沒福氣的人
人們的信仰在哪裡呢?高高在上的神或是流浪在下的神?
還是其實人們相信的根本不是什麼神、哪種神都沒關係、主要是有神就感覺有力量呢?
[流浪狗]
造成車禍的流浪狗 vs. 主人車禍身亡但卻倖存的百萬名犬
流浪的狗沒有主人也沒有束縛,縱使一群人急欲追蹤百萬名犬的下落,
但是百萬名犬沒有了"百萬名",不過就是一隻流浪狗罷了,混在其中。
[流浪人]
身體最不方便的人卻是片子中心靈最自在的人,
對貧窮原住民來說好昂貴的水蜜桃,卻是手model妻子拍攝的道具,拍完就丟,
原住民女兒跟著朋友做了一些年輕人的瘋狂事,賺來的錢買了禮物給妹妹,
諷刺的是這個禮物竟然也是他媽媽抽獎得來、後來被他爸賣掉賺錢的贈品,
小男孩其實很膽小,一方面覺得自己生來像幽靈,但一方面也怕鬼、怕被遺忘。
電影播畢,放出的是長長一串工作人員名單,
連路人甲乙丙丁都放上去了,
我覺得從這個小地方可以看出導演對這部電影的態度,她認為這些人是缺一不可的。
接著約莫半小時的座談會,導演回答大家的問題,
我和dider也問了一些片中場景的問題,算是很有趣的一個經驗。
想來有點心酸,一個導演願意每天晚上陪大家聊聊她的電影理念,
可見她是投注了多少力量在這部電影當中,
但無奈國片敵不過大環境,全省現在只剩台北學者和台南國賓有上映了,
所以也只能更加努力在blog寫文章、出席座談會,希望能吸引更多人來看,
總之,對於國片抱持著熱情與夢想的人,真是非常偉大,
請大家支持吧!!!
1 則留言:
1.哈 你真的是很支持國片
2.前一個Kijar的意見Here 請勿點閱進去
有病毒嫌疑
張貼留言